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杜笑 報道
“作為服務新中國鋼鐵工業一路成長發展壯大的工程技術企業,中冶賽迪感受到了新時代的責任,責無旁貸要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1月23日,中冶賽迪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學文在中國金屬學會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鋼鐵年會上致辭時表示。
肖學文在致辭中談到,中冶賽迪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一批鋼鐵工程技術力量。1958年為發展西南地區鋼鐵工業、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整體從鞍山搬遷至重慶,至今已經與行業攜手同行64年。
60多年來,中冶賽迪在設計上精益求精,站在提升客戶系統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不斷完善我們的知識體系,在實踐中構建了“五項流耦合與總體設計”相結合的全流程系統性設計理念與方法,先后服務寶鋼、太鋼、鞍鋼鲅魚圈、包鋼新體系、寶武湛江鋼鐵、重慶鋼鐵、山東日照、中天鋼鐵、盛隆冶金等一大批國家重點鋼鐵基地和骨干民營企業,并沿著“一帶一路”高質量設計建成臺塑河靜鋼鐵、馬來西亞關丹鋼鐵等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沿海綠地鋼鐵基地。這些系統性設計項目投產后都體現出很強的成本和技術競爭力。
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冶賽迪累計投入科研費用30多億元,牽頭5項、參與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推進50余項省部級重點科技項目,高水平建成國家鋼鐵冶煉裝備系統集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9個研發平臺,搭建了國家級創新成果孵化基地;在咨詢方法、工藝技術、裝備、控制模型以及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等方面擁有科技創新成果及產品250余項;自主研發的綠色智能原料場、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爐、四點下懸掛轉爐、智能高效連鑄成套技術、熱軋高強鋼平整機等得到廣泛的工程應用;核心裝備取得顯著進步,形成了上跨式刮板取料機、特大型高爐爐頂設備、短應力線軋機、三輥連軋管機、大口徑無縫鋼管斜軋管機、萬能軋機等20余項核心裝備產品,推動解決了核心裝備“卡脖子”的難題,為鋼鐵工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冶賽迪多年潛心研究,率先實現了智能制造在鋼鐵工業的實踐應用,率先打造建成全流程智能鋼廠,自主研發了智能制造統一數字底座工業互聯網平臺,顛覆了傳統的ISA95架構,創新搭建了“平臺+應用”的全新架構。近3年來,中冶賽迪在行業30多個鋼鐵基地推廣應用了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從目前投產效果來看,充分發揮了數據要素投入再生產的價值創造能力,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使控制更精準,能耗更低,成本更優,生產更安全。特別是中冶賽迪攜手永鋒鋼鐵集團探索數字化智能化與精益思想的結合,以數字精益的新模式,為進一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推動鋼鐵企業廣泛應用和輔助精益管理的持續深化探索出了一條道路。未來,要實現智能機器人廣泛應用、智能算法輔助決策和數據要素再制造,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綠色低碳領域,中冶賽迪秉承系統工程思維,將工藝革新、能源替代,效率提升,資源循環,產業鏈接等充分融合,致力于構建可落地、可實施、減碳和兼具經濟競爭力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在氣液固三廢治理方面,構建了源頭減排、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為一體的大氣污染防治技術體系,打造了以鐵素和有價值金屬循環利用為核心的鋼鐵固廢綜合處置方案,開發了專注以鹽量平衡為核心的低成本廢水零排放技術,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固廢零出廠、廢水零排放,煙氣超低排放;在工業革新和產業發展方面,已陸續開發了兼顧減碳效果和經濟性的高效還原低碳高爐技術、全國產化自主知識產權的氫基豎爐、基于IGBT直流電源與廢鋼預熱的超級電爐、實現更高產品性能的薄板坯連鑄連軋等核心技術裝備,大量成果已陸續在實際工程中落地應用;綠色低碳發展是一種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新型發展模式,鋼鐵工業是我國減碳的重要行業,中冶賽迪有責任盡最大努力服務于全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在上述領域實現更大突破。
最后,肖學文表示,展望未來,中冶賽迪將繼續聯合行業重點高校、科研機構的力量加強科技研發,與各家鋼鐵企業加強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中冶賽迪將堅定不移把創新作為最重要的抓手,把系統優化、綠色低碳發展與數字化智能化有機結合起來,讓鋼鐵工業在新的發展階段展現出更綠色、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文的新特征。中冶賽迪將繼續堅持國際化戰略,為我國鋼鐵企業“走出去”提供最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繼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通過與安賽樂米塔爾集團、塔塔鋼鐵集團的合作,中冶賽迪已經把中國的高爐及爐頂設備、熱連軋核心設備等出口到歐洲,未來還將進一步深耕海外市場,努力在后疫情時代的歐美發達國家擴大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