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兩會報道組記者 何惠平 報道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能源資源要素約束趨緊,產能產量‘雙控’‘雙碳’等政策常態化,鋼鐵工業也由增量發展進入存量甚至減量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切實在降碳提質上狠下功夫,堅持創新驅動、產業協同、低碳綠色、內外聯動、共建共享,不斷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font>全國人大代表,山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侯軍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接受《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時強調。
圖為侯軍代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更加堅定了我們對經濟平穩運行和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信心?!焙钴姳硎?,鋼鐵行業是非常適合擔任產業鏈“鏈長”的行業,隨著各項政策紅利釋放,企業已經深刻體會到近期出臺的助企紓困政策更加有力有效、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對沖政策更加務實、結構調整政策更加聚焦。
侯軍進一步表示,今年,鋼鐵行業將繼續受產量壓減、能耗“雙控”、低碳發展等政策綜合影響,鋼產量預計持平或小幅下降,鋼材出口將由升轉降;原料價格理性回歸對市場支撐作用將有所減弱。在經濟下行與政策托底對沖的邏輯下,預計2022年鋼價重心將下移,在碳減排和產量壓減政策約束背景下,供給端將保持低位,需求端將呈穩中下降態勢,整體呈現“供需雙降”格局,需求下降幅度或大于供給收縮幅度,“供給有頂、需求有底”的運行邏輯將成為2022年的主基調。
“進入新發展階段,鋼鐵行業要主動建立科學、高效、透明的跨周期調節機制,最大限度做到供需平衡。”侯軍強調,中國鋼鐵工業當前擁有的好局面來之不易,未來必須系統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發展與減排、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對此,侯軍提出4點建議:
一是系統提升鋼鐵行業治理能力。2021年,我國鋼產量前10位企業占全國總產量比重僅為41.47%,遠低于歐美、日、韓等地區與國家,我們在資源掌控能力、市場有序競爭、淘汰落后產能、技術研發創新、節能降耗減排等問題上缺乏約束力和自律能力,成為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工信部等三部門出臺的《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作為12項主要任務之一。侯軍建議,要強化政府引導作用,統籌規劃布局,優先支持大型鋼鐵企業聯合重組、產業鏈整合、區域和跨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產能合作等,快速提升鋼鐵行業集中度,從根本上提升鋼鐵行業在化解過剩產能、市場有序競爭、行業平穩運行、產業布局調整、技術研發創新、環保節能降耗等方面的能力,同時要對實施重組的主體企業在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明確支持。例如,對符合產能置換政策的新建項目,研究出臺在規劃選址、項目用地、能源(包括煤炭消耗)指標、環保排放總量、項目審批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特別是打通區域資源環境指標轉移通道,以便推進項目落地;對退出的鋼鐵企業,給予其在人員安置、債務處置、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等等。
二是統籌行業資源,協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低碳冶金技術革命是一項系統創新工程,具有全行業共享的社會公益屬性,耗資巨大,單一企業難以承擔。侯軍建議,可以由工信部、科技部牽頭組織全國各大鋼鐵企業、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和研發人員,組成研發聯合體,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國家財政每年可給予一定經費補貼,鋼鐵企業將富余的產能裝備用作面向全行業開放的研發試驗平臺和基地,構建鋼鐵產業生態圈,盡快攻克低碳冶金工藝技術,突破“碳壁壘”。同時,通過“碳足跡”追溯,開展綠色鋼鐵產品認證,對綠色制造產品在銷售過程中減免相關稅費。
三是著力推動鋼鐵行業智能制造建設。智能制造是鋼鐵行業提升效率的重要抓手。盡快實施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行動計劃,加大政策推廣和扶持力度,發揮骨干企業的帶頭作用,謀劃啟動“工業大腦”建設,推進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的場景應用,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形成一批專業化解決方案,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推動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提高;加大工業軟件開發應用力度,提高對產品研發、生產管控等工業軟件信息系統的資源整合能力;推動大數據在鋼鐵企業經營決策中的應用,提高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智能決策水平。
四是著力增強資源保障供給能力。加快實施“基石計劃”,擴大國內鐵礦石供給,切實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充分發揮鋼鐵行業整體平臺作用和影響力,加大鋼鐵行業協同力度,強化需求側管理,抑制鋼鐵企業擴產沖動,制定保供穩價政策,平抑原材料成本,規范現貨市場流通秩序,嚴厲整頓期貨市場資本炒作行為,科學推進海外鐵礦投資、鐵礦石集中采購,探索建立以中國港口現貨價格為基礎的鐵礦石定價體系,提高跨境結算話語權及抗風險能力。同時,完善國內廢鋼資源相關配套政策,在用好國際市場廢鋼資源的同時,規范國內廢鋼產業發展;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力量,進一步完善廢鋼加工配送體系,推進廢鋼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