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羅忠河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鋼鐵不僅是重要的工業糧食,還是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我覺得用以上3句話才能全面概括鋼鐵的重要性?!?11月23日,在全聯冶金商會2021年第二次理事會暨民營鋼鐵經濟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聽了嘉賓的有關探討后在做報告前有感而發。
圖為李新創。
接著,他圍繞《“雙碳”“雙控”背景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和思考》的報告主題,為所有與會者和在線聽會者獻上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未來我國鋼鐵如何構建低碳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目前,我國鋼鐵工業處于數量時期的減量階段、高質量時期的重組階段和中間過渡的強化環保階段三期疊加,正在向高質量低碳階段演進。
“低碳將成為我國鋼鐵工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標志。低碳不僅將重塑世界經濟、全球產業格局,也將重塑中國經濟,同樣將重塑鋼鐵工業發展格局?!崩钚聞撜f, “未來將以低碳為統領重塑鋼鐵工業新發展格局,以數字驅動、技術革命、綠色協同為三大趨勢,當然核心還是要靠技術革命?!?/div>
他認為,未來,中國鋼鐵工業構建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形成新的供需平衡。“十四五”時期,我國鋼鐵工業仍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為主線,同時要通過適度調整政策、創造新的需求,在“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下,推動形成一個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供需平衡。
二是推動新的技術進步。鋼企要強化創新主體地位,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卡脖子” 鋼鐵材料、綠色低碳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拓展創新投入的社會化渠道,搭建多種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臺,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鋼鐵工業創新發展,激發全行業的創新活力。
三是打造新的產業格局。鋼鐵行業要加快兼并重組步伐,構建分工協作、有效競爭、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并注重提高協同應對市場危機的能力,打造不同層級的優勢企業集團,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區域號召力、專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四是建成安全的供應鏈。鋼鐵行業要堅定不移實施國際化戰略,加快建立長期、穩定、多元的鐵礦石供應保障體系,實現資源供給的安全和穩定。加強國內廢鋼資源供應鏈建設,推動鋼鐵企業構建穩定的廢鋼供應網絡,充分利用境外再生鋼鐵料資源。
五是構建繁榮的生態圈。鋼鐵行業要促進鋼鐵產業與上下游產業、配套服務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形成健康、穩定、有序、繁榮的鋼鐵生態圈;同時,構建面向全球的國際產能合作、全球貿易、數字智慧化服務等平臺,推進國際鋼鐵生態圈建設。
“雙碳”“雙控”背景下鋼鐵行業哪些熱點值得關注?
李新創認為,在“雙碳”“雙控”背景下,鋼鐵行業出現一些熱點,值得企業家高度關注。
一是未來需求預測。今年以來,我國鋼鐵行業生產經營總體不錯,但粗鋼產量同比下降速度超過絕大數人的想象,鐵礦石價格沖高后大幅下跌,鋼材消費增速回落。李新創提醒,這是面對環境和資源約束,政府進行控產量的結果,政府這只手發揮的作用值得高度關注。他從總體上判斷,今年我國政策調控環境趨緊,房地產先行指標疲弱,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建筑行業和制造業需求下降,預計2021年鋼材消費需求與去年基本持平或小幅下降,“十四五”期間總體會在10億噸的高位水平徘徊。對此,企業家要充滿信心。他認為,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中長期鋼材需求將呈緩慢下降態勢。
二是產能產量“雙控”。李新創表示,我國鋼鐵工業已由去產能轉向新階段產能產量“雙控”。產能方面,嚴禁新增產能是“底線”和“紅線”,鞏固去產能成果仍是今后行業重點任務之一。產量方面,我國鋼鐵產量已進入峰值平臺區,將在10億噸規模上下波動較長時間,但不宜簡單地“一刀切”壓產量。同時,鋼鐵企業也要合理調控生產節奏。
三是實行能耗雙控。李新創認為,能耗雙控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能耗雙控已成為鋼鐵行業發展空間甚至是生存空間的前置評估條件。短期看,地方出臺的相應政策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很大影響,但是長期來看,將促進企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用能結構,向綠色低碳發展方向轉型。
四是加強資源保障。在李新創看來,鐵礦石問題不僅僅是個總量問題,更多的是結構問題。進口礦量大且集中,對外依存度連續多年保持在80%以上,從澳大利亞、巴西兩國進口量占比在80%左右,定價權缺失造成鐵礦價格波動明顯;境外鐵礦資源生產基地建設進展緩慢,權益礦比例低,目前我國權益成品礦年供應量約6300萬噸,不足全年進口量的10%;國內鐵精礦量基本在2億噸~3億噸水平,難以滿足國內需求。他判斷鐵礦石在至少20年內,還是我們鋼鐵行業最重要的原材料。因此,在實施鐵礦安全保障戰略方面,我國鋼鐵行業應加快建立長期、多元、穩定、高效的高質量資源保障體系。不過,他提醒要關注新變化,即我國鐵礦石供應整體呈現的“外增內減”態勢,2021年開始逐步向“外減內增”趨勢發展。
五是優化鋼材進出口。從政策導向分析,在“雙碳”戰略下,我國鋼材產品將優先保障國內鋼材需求和經濟發展。李新創建議,進一步優化鋼材出口結構,支持高端鋼材出口和限制普通鋼材出口,應針對不同鋼材產品采取差別化政策;同時應鼓勵廢鋼、鋼坯等原料和初級產品進口,引導普通鋼材進口有序增加。
六是深入推進超低排放。李新創特別強調,“十四五”期間,我國鋼鐵行業超低排放工作仍是重點,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鋼鐵企業應以“先進環保技術應用+環保管理機制運行+智能決策系統支撐”提升環保綜合績效水平,使環保硬實力與軟實力有機結合、同步攀升,并應以科技創新賦能建立全流程全方位智能環保信息系統。
七是強化標準引領。為進一步增加標準有效供給、完善標準體系、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標準化保障,我國鋼鐵行業標準化工作應向全局性、系統性轉變,向國內、國際協同發展轉變;應面向創新引領及推動產業變革,快速響應市場化及定制化需求。李新創還針對“雙碳”提出,要完善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標準化保障工作,構建鋼鐵行業低碳標準體系
八是深化智能制造。數字驅動是我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趨勢。在“十三五”兩化融合水平顯著提升基礎上,我國鋼鐵行業應持續深化數據利用,以效益最大化、服務實時化、決策智能化、運營可視化為目標,將建設新一代鋼鐵智能管控中心作為智能制造工作重點。
“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鋼鐵工業如何實現低碳發展?
據介紹,面臨低碳發展大勢,國內外鋼鐵企業迅速開展碳減排行動,多家鋼企已明確發布碳中和目標,積極探索實踐減排降碳路徑;眾多礦業、焦化、汽車、船舶等上下游行業企業也廣泛參與其中,紛紛制定碳中和目標與具體行動。目前,我國已有上百家鋼鐵、焦化、鐵合金、礦山企業正在推進碳達峰及降碳行動。
對于我國鋼鐵行業碳達峰及降碳路徑,李新創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推動綠色布局,深入推動布局優化,促進供需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發展綠色物流,推廣全生命周期綠色產品。李新創說,如果布局不合理,會長期帶來巨大的碳排放。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1噸鋼會帶來5噸外部運輸量、10噸內部運輸量。10億噸鋼外部運輸量為50億噸,而2020年鐵路貨運量約45億噸。
二是節能及能效提升,推廣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提高余熱余能自發電率,應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
三是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優化原燃料結構,鼓勵短流程電爐鋼發展,提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四是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如充分發揮鋼鐵生產能源加工轉化功能,構建以鋼鐵生產為核心的能源產業鏈,與周邊相關產業實現煤氣、蒸汽、氧氮氬氣、水等能源及資源互供,實現區域能源、環境資源協同優化;鼓勵實施鋼化聯產,打造鋼鐵、焦化間循環經濟產業鏈。
五是應用突破性低碳技術。實現深度脫碳的途徑有氫能冶煉、電解還原、氧氣高爐及非高爐冶煉、生物質能利用、CCS/CCUS。李新創認為,現階段,生物質能不具備大規模利用的條件,電解技術仍處于實驗基礎研究階段。因此,氫能冶煉、氧氣高爐及非高爐冶煉、CCS/CCUS是重點。
六是加強制度建設和政策體系保障,建立1個“C+4E”目標體系+8個支撐體系(技術、碳交易、低碳經濟、數字化、標準、競爭力、能力建設、綠色金融支撐體系),實現低碳統領。他說,“C+4E”目標體系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提高碳生產率(Carbon Productivity)為核心,實現節約能源(Energy Saving)、提高經濟效益(Economic Efficiency)、環境協同治理(Environment Friendship),構建形成鋼鐵生態產業鏈(Ecoindustrial Chain)。
李新創最后深有感觸地說,降碳不是簡單的節能,應該是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發展,目的主要是促進技術進步、綠色發展,特別如何降低長流程煉鋼的碳是我們鋼鐵行業的重點。中國鋼鐵的優勢是長流程煉鋼,不能簡單地推倒重來。因此,這項工作需要我們所有鋼鐵企業積極參與、共同努力,促進鋼鐵行業真正實現綠色低碳發展。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