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第二十九兵工廠(1951年3月1日,第二十九兵工廠更名為西南工業部一零一廠;1955年2月,一零一廠、西南鋼鐵公司兩家企業合并為西南鋼鐵公司;1955年4月,西南鋼鐵公司改稱為重慶鋼鐵公司)是當時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企業。解放前夕,第二十九兵工廠遭到破壞,機器設備殘缺不全。1950年2月1日,西南工業部鋼鐵管理委員會成立,在研究如何恢復和發展第二十九兵工廠的同時,也在醞釀修建成渝鐵路,而首要問題是鋼軌從哪里來?
同年5月10日,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經過工人們的熬夜修復,第二十九兵工廠鋼軌場恢復了生產。鋼軌場工程師潘繼慶、金石聲、鄒承祖等人依據英制資料,以6400匹馬力蒸汽機為動力機,利用1938年從漢陽鐵廠遷來的800毫米軋機,在加工修補的舊輥上,用自煉的小鋼錠,試制軋出新中國第一根鋼軌——85磅/碼重軌。
1950年夏,重工業部、西南工業部聯合提出方案,由第二十九兵工廠研制鋼軌鋪設成渝鐵路。當時,西南軍政委員會第一政委鄧小平在此方案上簽署意見并報送毛澤東主席,毛澤東主席批準了方案。于是,第二十九兵工廠在試軋出85磅/碼重軌后,承擔了研制中華38公斤/米鋼軌和墊板的光榮任務。
1952年4月10日,中華38公斤/米重軌在一零一廠試軋成功。試軋出的成品表面光整、圓弧顯著,完全克服了85磅/碼鋼軌一直無法避免的上翹缺點。中華38公斤/米鋼軌與墊板研制成功后,相關人員當即向負責修筑成渝鐵路的西南鐵道部建議更換新軌,建議很快就被采納。從1951年試生產開始,墊板生產線就開始生產供應成渝鐵路的產品,并準備更換已鋪設近百公里的舊式鋼軌。
1952年6月13日,成渝鐵路全線都鋪上了一零一廠生產的中華38公斤/米鋼軌,每根枕木上都安裝上了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墊板,使成渝鐵路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具有較高水平的鐵路。 (本報記者袁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