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大商所”)舉辦的“2019機構大宗商品衍生品論壇”在大連召開。大商所理事長李正強在致辭中表示,推動產業企業和投資機構良性互動、融合發展,構建種類齊全、結構完善、功能互補的參與者生態,對于商品衍生品市場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李正強說,過去的幾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大商所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積極踐行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初心和使命,初步建立起包含期貨、期權、互換,聯通場內場外、境內境外的多元開放發展新格局。在此過程中,大商所高度重視機構投資者參與商品衍生品市場的服務工作。一是豐富品種體系,不斷拓展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渠道和服務實體經濟范圍。目前,大商所上市的18個期貨品種和2個期權產品已構建起糧食、油脂油料、木材、畜牧、化工和能源礦產等六大產品版塊,形成油脂油料、玉米生產加工、飼料養殖、塑料化工、煤焦礦等五大產業避險鏈條。二是提供較為充足的市場容量,為機構投資者配置資產、服務實體提供相應空間。今年1至7月,我所期貨年度成交量6.81億手(單邊,下同)、成交額36.26萬億元、日均持倉量602.28萬手,分別占全市場的32%、23%和39%,日均換手率為0.76。期權年度成交958.77萬手、成交額41.76億元、日均持倉41.64萬手,分別占商品期權市場的57%、20%和76%,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足。三是通過持續加大指數研發及應用力度,為市場投資者及產業客戶提供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工具。目前已編制發布37只商品期貨指數和2個現貨指數系列,今年以來各類市場機構基于大商所指數共發行銀行結構性存款及理財、券商收益憑證、期貨資管計劃、指數保險等產品共17支。
同時,大商所還致力于為機構投資者參與衍生品市場營造良好環境。在市場培育方面,通過EDP培訓、組織考察調研等各類市場培育活動,推動機構投資者了解商品期貨運行規律、挖掘市場交易機會,并與全國18家產業企業和金融機構合作成立產融培育基地,依托龍頭產業企業和大型金融機構,累計培訓企業2269家次。在平臺建設方面,場外市場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商品指數互換業務已經覆蓋了農產品、黑色、化工等多個品種,交易商數量達到66家,金融機構開始通過場外市場幫助實體企業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在模式推廣方面,通過實施“保險+期貨”、場外期權和基差貿易試點,支持期貨公司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機構合作,持續推動機構投資者參與程度,共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據介紹,經過多年持續努力,大商所市場結構不斷優化完善。今年1-7月份,包括機構客戶和產業客戶在內的單位客戶持倉超過市場的52%,成為市場重要主導力量。參與交易的投資機構、產品的數量和產業企業的數量分別為6072戶和7688戶,分別占參與交易法人客戶的比重為44%和56%。
李正強坦言道,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優化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對各產業鏈產生深刻的影響。上中下游產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將大幅上升,迫切需要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場發揮好價格發現“指南針”和風險管理“壓艙石”的作用。下一步,大商所將在確保市場安全平穩運行的基礎上,按照證監會“四個敬畏”“一個合力”的要求,在初步實現多元開放、戰略轉型的基礎上不斷鞏固穩健發展態勢、和諧生態環境和戰略轉型成果,不斷充實多元開放的市場內涵,不斷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產業企業參與程度、期貨價格影響力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努力為各類機構服務實體產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具體來講,大商所將加快推進苯乙烯、液化石油氣、生豬、干辣椒期貨及鐵礦石期權上市,加快推進集裝箱運力、氣煤、廢鋼期貨和焦煤、焦炭期權研究,繼續擴大商品互換業務規模,繼續加強商品指數研發和推廣。持續完善優化國際化相關業務規則,加快推進棕櫚油、黃大豆1號、線型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品種國際化,做好QFII等機構參與期貨市場的政策設計和落地服務。同時,將繼續聯合期貨公司、保險公司、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加快推進“農民收入保障計劃”和“企業風險管理計劃”,持續做好銀期合作、機構大會、產融基地等機構服務實體平臺。近期,還將推出基差交易平臺,努力推進基差貿易模式在煤焦礦、塑料化工等品種上更廣泛的落地,服務境內外實體經濟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開展現貨貿易。完善合約制度及規則方面,大商所將持續優化做市商方案,促進主力合約連續和近月合約活躍,進一步提高市場運行質量和效率。
據了解,本次大會主題為“賦能新時代,產融創未來”,旨在以大宗商品為紐帶深化各類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服務,推動商品期貨市場機構投資者發展和產融結合。大會邀請11位專家,就“證券公司 FICC 業務的發展與展望”“ 期貨公司資產管理和子公司業務的機遇和創新”“ 私募基金參與大宗商品市場的現狀與趨勢”等主題進行演講,并設置“金融供給側改革下金融機構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大宗商品投資與風險管理”2個專題論壇。來自中國證監會、大連市政府、各行業協會、大商所會員單位、境內外金融機構、產業企業、行業專家以及新聞媒體的代表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