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是石,擦出星星之火;愛心是火,點亮公益之燈;愛心是燈,照亮前行之路,愛心是路,引領孩子們走向美好的明天。而我愿意做那塊平凡的石頭,盡我所能,以微薄之力為黑暗中的孩子們擦出希望的火花?!边@是郝雅哲二十年公益歷程的“初心”,也是她堅持不懈的動力源泉。
80后的郝雅哲是張宣科技設備能源部倉儲配送中心的一名普通職工。不緊不慢、不急不躁、不善言辭的她,每每談到她的公益助學經歷,臉上總會洋溢起快樂的微笑……多年來,郝雅哲先后獲得“2017年度優秀組長”“2017年度突出貢獻獎”“助學達人”“最美統計員”等榮譽稱號,并連續七年獲得“優秀志愿者”榮譽稱號。
郝雅哲(左二)帶著女兒一塊做公益
一點微光 照亮希望之路
“上大學時,就開始接觸公益助學活動,每次和師哥師姐們一起去到貧困生的家中,看到孩子們因無力支付學費而面臨輟學的難過,再看到墻上貼著的一張張獎狀和孩子們期盼的眼神,我總會覺得鼻子發酸?!痹谂c孩子們的交談中,郝雅哲能夠深刻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希冀。孩子們追求理想、用學習改變命運的希望,以及即使面對生活的窘境也不曾服輸的勁頭深深地震撼著她,感動著她。
“從那時起,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參加了工作,有了自主的經濟能力,一定要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那些面臨失學的孩子們?!彼φZ間淚光閃爍。
參加工作后,她如愿加入了四川大涼山“一點愛”公益組織,“一點愛”公益組織是一對一資助大涼山貧困學生、失學兒童的自發性公益組織?!懊堪肽?00元資助金,這個在城市中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數字,卻足以支付貧困山區孩子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費用?!?/p>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點微光,足以點亮希望。微不足道的400元,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點燃希望的燈塔,給他們創造了一個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機會。她還定期為貧困兒童捐贈衣物、課外書籍、體育用品等物資,滿足孩子生活需要的同時,極大地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近十年來,她資助過的孩子們漸漸有了一技之長,或走出大山融入外面的世界,或反哺家鄉成為民辦教師,帶領更多的孩子踏上希望之旅,她感到欣慰而驕傲。
以愛之名 澆灌公益之花
2016年郝雅哲又加入了“宣化愛心公益促進會”,以助學小組的形式開展公益助學活動?!靶瘣坌墓娲龠M會”是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愛心公益組織。助學小組除了給貧困學生提供經濟資助以外,更多的是在精神上關心關愛有特殊經歷的孩子們,對他們進行學習指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引和成長引領,讓他們跟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
“記得有一次我發燒了,剛輸完液,就和組員一起趕往100多公里外的蔚縣孩子家中,當我把助學金交到孩子奶奶手中時,老人眼含熱淚,拉著我的手表示感謝時,我的眼淚也瞬間奪眶而出,他們的悲傷與苦難,我感同身受。他們需要陪伴、需要疏導,更需要愛,來給予他們力量。”言談間她極力表現出堅強,可眼淚已經止不住的在眼眶中打轉。
2016年6月,她成立了自己的助學小組,最初小組只有10個人,籌集的資金也只夠資助一個孩子。隨著身邊朋友、同事和更多人的加入,她的助學小組也逐漸發展成為53人的團隊,成為“愛心公益促進會”最大的一個助學小組。
資助的孩子里,與弟弟相依為命的女孩,雅哲格外關注。每次給她送助學金的時候都會和她聊很久。逢年過節,都會給她準備新衣服、新文具,邀請她來家里與家人一起過年,讓她感受家庭的溫暖。女孩也把雅哲當作親人,每次考試沒考好,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會打電話向雅哲訴說。雅哲也會耐心的開導她,鼓勵她考入理想的大學,開啟美麗人生。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問到雅哲,公益助學這一路來最大的感受時,她說更多的還是感動。給予別人愛的同時,不僅照亮了別人,更溫暖了自己,那暖意在心底慢慢升騰、彌漫、覆蓋……
相濡以沫 攜手公益之路
雅哲的丈夫王磊輝,也是一名普通的宣鋼職工。生活中,他們是相敬如賓的恩愛夫妻。公益事業上,他們是相互支持、攜手同行的最佳拍檔。
人如其名,光明磊落、光輝萬丈。善良、溫暖的王磊輝同樣熱心公益事業,他非常支持妻子的公益行動,工作之余,他常常陪伴妻子去送助學金、看望資助的孩子。每當雅哲把資助的孩子接到家里過節時,憨厚的丈夫總是樂呵呵地準備好豐盛可口的飯菜和精心挑選的禮物。公益組織的同伴們都半開玩笑地稱他是最稱職的“公益家屬”,應該頒發一個特殊的“家屬勛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行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雅哲的女兒王一涵儼然一個“愛心小達人”。在與父母一起做公益的過程中,一顆努力奮進、自信樂觀、豁達感恩的種子在她心中生根發芽。她先后獲得“愛心天使”“最美小志愿者”“優秀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當你播下一顆愛的種子,就會收獲一片陽光花園。在公益助學的道路上,雅哲一家不僅收獲著感動與淚水,更收獲了愛與希望?!拔腋卸魉械挠鲆?,希望我的女兒像小太陽一樣,溫暖別人,也照亮自己?!边@是雅哲對女兒的希冀,也是對踐行公益,傳遞慈心善行最好的詮釋。(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