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郭旭梅 通訊員 趙海燕
9月29日至10月3日,河鋼石鋼軋鋼廠小棒線連續生產了φ13毫米至φ16毫米規格的系列小棒材4900余噸,橢圓度達到±0.1毫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如今產品已陸續送抵下游客戶,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
9月份以來,該產線軋機4個班均具備8小時以上的穩定生產能力,對KOCKS(考克斯軋機)操作“0”基礎的河鋼石鋼軋鋼人在10個月內突破小規格棒材尺寸精度的制約瓶頸,在KOCKS軋制技術上實現了從“起跑”到“領跑”的飛躍。
錨定目標
明確了前進的方向
新區的該產線由26架軋機組成,最核心的設備就是首次增加的由4架KOCKS三輥減定徑軋機組成的軋制機組,按照設計要求,這個KOCKS軋制機組能夠實現對產品軋制尺寸的自動控制。此前在老區,河鋼石鋼軋鋼廠沒有KOCKS生產經驗,即便是今天,在國內能夠熟練掌握此種設備的企業也屈指可數。河鋼石鋼軋鋼人是如何在10個月內從“0”起步到連續高尺寸精度生產小規格棒材的呢?日前,筆者帶著好奇走進該產線。
筆者看見該產線正在生產φ40毫米規格的棒材,現場的實時監測數據顯示,這批產品的表面質量和平直度均優于技術協議規定的要求?!霸谛“艟€投產之初,像現在這種中等規格棒材的生產相對比較順利,但生產φ18毫米以下小規格棒材時,棒材尺寸精度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提升小規格材尺寸精度”的項目負責人周玉朋說,用KOCKS生產φ13毫米至φ17毫米的小規格棒材,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可借鑒的成功經驗都不多,即便有的企業有些成熟的技術,多數也被當作核心機密概不外傳。河鋼石鋼軋鋼廠全體干部職工首先要統一思想———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要想提升只能靠自己。
“新區一流的設備就得生產出一流的產品,我們要盡快‘啃’下這塊硬骨頭!”確定了目標,也就有了前進的方向。在KOCKS的調試過程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方專家不能悉數到位,河鋼石鋼軋鋼廠就采用“主動請纓”和“點兵點將”相結合的方式,抽調意志堅定的生產技術骨干組建團隊,向既定目標發起“總攻”。
團結協作
眾人拾柴火焰更高
張彥傳是河鋼石鋼軋鋼廠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當該產線還在建設階段時,河鋼石鋼軋鋼廠就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困難,選派了5名有軋制經驗的生產技術骨干到南方某特鋼生產企業求取“真經”,張彥傳就是外出學習團隊的5人之一。
“對于KOCKS,我們5個人都是技術‘小白’,我們特別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恨不得就長在兄弟單位的產線上?!睆垙﹤髡f,他們深知,這是在該產線投產前,他們與KOCKS為數不多的“親近”的機會,時間緊、任務重,要學的和能學的東西太多太多。
經驗寶貴,學成歸來的5人團隊將其所學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大家;學以致用,大家針對KOCKS調試初期棒材斷面不圓等問題逐一研究解決方案;以5人團隊為星星之火,在整個攻關團隊呈燎原之勢,在大家的團結協作下,調試生產方案優中選優,重點關鍵參數精益求精,攻關團隊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一次又一次的調試和改進后,在一遍又一遍的優化和固化中,該產線小規格棒材的橢圓度從0.35毫米提升到0.25毫米,再提升到0.2毫米以內,在實現設計能力的同時,也達到了業內先進水平;高精度穩定周期從50分鐘延長到1個小時,再到5個小時,再到現在的8個小時……
就這樣,河鋼石鋼軋鋼人在困境中崛起,以堅定的意志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成就了該產線高質量連續穩定生產,也成就了自己。
獎罰并重
激勵變成了推動力
7月底,外方工藝專家終于來到該產線生產現場,進一步加快了該產線質量提升工作的腳步?!巴夥綄<业牡絹?,讓我們豁然開朗,以前我們對KOCKS的理解多是點狀的,外方專家給我們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就像是提供了一根絲線,將我們的知識積累串了起來?!敝苡衽笳f,河鋼石鋼軋鋼人快速消化吸收專家的經驗,再帶到現場進行驗證,遇到“疑難雜癥”,他們就去請教,讓專家給他們“開小灶兒”。
目標明確,學習進步就快,再給點兒壓力,效果就更明顯。在該產線納入正常生產序列后,河鋼石鋼軋鋼廠又適時地針對小規格棒材生產制訂了特殊的激勵政策,對生產和質量完成好的予以獎勵,對完不成目標任務的予以考核,獎罰政策公開透明,一個班下來,職工們自己就可以依據公式算出獎罰金額,十分明了;所有獎罰在當月績效工資里直接體現,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激勵到位,就能有效轉化為工作推動力。這不,還沒到上班時間,該產線丙班軋機班長安猛就早早地來到生產現場,在達產達效幫扶團隊成員賈利軍身邊問個不停。安猛是個“90后”,參加工作時間不長,但他勤學好問,進步很快,在前不久被任命為軋機班長。安猛帶領的軋機丙班職工在8月底就率先實現了連續8小時高精度軋制φ16毫米棒材的目標,受到了廠部的重獎。9月初,在新一輪比拼中,該產線丙班和甲班又雙雙創造出360噸φ13毫米棒材的單班高精度軋制新紀錄。
“公司提出,高質量必須高效益。我們正在思考小規格棒材如何在8小時連續穩定生產的基礎上再向16小時進軍,真正做到降本與提質兼顧。”此時,在該產線上,一支支φ40毫米棒材躥出軋機、蹦上冷床……看著眼前流暢的生產線,周玉朋又開始思考著下一步如何深度降本。
《中國冶金報》(2021年10月19日 03版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