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結構推廣應用和建筑領域用鋼需求調查工作組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從生態文明戰略層面總體布局鼓勵綠色建筑發展,明確了建筑行業要實現裝配式、新型工業化、信息化、綠色化等未來發展大方向。鋼結構建筑具有顯著的綠色低碳屬性,是實現建筑行業節能降碳的重要路徑。本文從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新型建筑工業化、環境影響、全生命周期減碳效果等方面對鋼結構建筑的綠色低碳屬性進行分析。
發展鋼結構建筑是
實現“雙碳”目標的需要
鋼結構建筑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建筑形式,符合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從產品全生命周期看,其是一種節能環保、可循環利用的工程結構形式。據相關研究,每平方米鋼結構建筑比每平方米混凝土建筑在生產施工過程中可減少能耗12%、用水量39%、二氧化碳排放15%、氮氧化物排放6%、二氧化硫排放32%、粉塵排放59%,并減少固體廢棄物51%。
在當前背景下,建筑領域減碳已成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一環。發展鋼結構建筑不僅是促進建筑行業落實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建筑業整體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必要手段。
發展鋼結構建筑是
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的需要
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要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進程,并鼓勵建設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2023年底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2024年要深化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在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上下功夫,以打造“中國建造”的升級版。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建筑行業低碳化將成為必然趨勢。拓展鋼結構應用是建筑業適應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廣泛采用鋼結構是新型建筑工業化轉型的有效路徑。鋼鐵材料以其高效、循環、綠色特性,借助制造規?;?、標準化、智能化優勢,通過實現鋼鐵產業與建筑產業的無縫銜接與綠色互動,推動解決鋼鐵企業與鋼結構企業在研發、設計、制造、工程等全產業鏈上協同不足的問題,構建新型建筑產業鏈條,將有力推動我國新型建筑工業化進程。
建造鋼結構建筑
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小
一是減少現場噪聲。在鋼結構建筑建造過程中,鋼材的選用及其結構形式能夠有效削弱聲音的傳播,鋼結構建筑表層采用的隔音玻璃及內部填充的隔音材料,都能進一步減少噪聲污染。
二是減少建筑垃圾。在鋼結構的拆除工程中,每立方米建筑體積大約會產生1.9噸的垃圾量。對于一個標準的鋼結構建筑來說,其拆除過程中產生的垃圾量為0.02立方米~0.05立方米,僅為混凝土結構的1/5~1/3。這一數值顯示了鋼結構建筑在綠色節能方面優勢顯著,有助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三是縮短建造工期。建造鋼結構建筑省去了支模和養護環節,使整體結構施工工期僅為混凝土結構的1/3~1/2。
四是減少空氣污染。鋼結構建筑能夠改變傳統建筑建造過程中塵土飛揚、垃圾遍地的現象,讓工地“干凈整潔、不拖泥帶水”。
鋼結構建筑全生命周期
減碳效果明顯
鋼結構建筑建造采用多項環保技術,并可廣泛使用如節能板、復合型樓板等輕質、低污染的節能型材料,不僅促進了節能環保,還能減輕建筑物的重量,實現節能減排。若能將鋼結構建筑與新能源產品以及光伏產業技術集成并有效結合,其節能減排與綠色低碳的效果將更加顯著。
回收廢舊鋼材再利用,符合生產要素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要求。據研究對比,超高層鋼結構建筑鋼材回收率在65%以上,學校、醫院等鋼結構回收率在70%以上,高鐵站房、會展中心、文化體育場館的鋼材回收率在80%以上,工業廠房、大跨度物流倉儲設施的鋼材回收率在90%以上,橋梁鋼結構鋼材回收率在95%以上,顯示出廢舊鋼材的回收極具價值。
鋼結構建筑全生命周期減碳效果明顯。鋼結構建筑在拆除、改建過程中,鋼材的回收再利用使得其全生命周期減碳效果顯著。研究表明,利用廢鋼煉1噸鋼,可替代1.6噸鐵精礦,相比用鐵礦石煉鋼,廢鋼煉鋼節約近60%能源,減少67%的二氧化碳排放,并大幅降低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據已公開數據對比結果,鋼結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相比現澆鋼筋混凝土建筑下降17.5%,進一步印證了其在綠色建筑領域的優勢。
推廣鋼結構建筑綠色技術
打造建筑業綠色低碳轉型新優勢
近年來,鋼結構領域綠色建造技術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在超高層建造技術、大跨度復雜結構建造技術、金屬屋面關鍵技術和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方面卓有成效。在超高層智能建造技術方面,形成了超高層建筑鋼結構數字化智能建造關鍵技術,實現了超高層建筑數字化智能化建造。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將進一步提升鋼結構建筑的施工效率、控制精度、安裝靈活性。同時,通過裝配式鋼結構內裝智造體系的集成應用,可使管線、設備、內裝等裝配率達到90%以上,能夠推動零碳建筑實現,促進綠色低碳裝配式鋼結構發展,并將有效促進建筑工業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