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雙碳”工作頂層設計文件:《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意見》,提出了全面構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體系、低碳高效產業結構體系、低碳安全能源利用體系、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低碳城鄉建設發展體系、低碳技術創新應用體系、生態碳匯鞏固提升體系、綠色低碳轉型配套體系八大目標,為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描繪了清晰的線路圖。
長期以來,永鋼深入學習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綠為底、逐綠而行、點綠成金,凝聚低碳發展共識,踐行“雙碳”戰略目標,體現著永鋼應有的使命擔當。
全面構建低碳高效產業結構體系,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在永鋼集團棒材一分廠車間,一根根燒得滾燙的鋼鐵方坯閃耀著橙色的光芒,緩緩穿過連軋機組;在加熱爐內部的監控畫面中,無數個形似筆筒的圓形鐵柱整齊地“貼”滿了爐頂,依稀還能看見烈火灼燒下深褐色的痕跡?!鞍惭b這樣的‘黑體’元件,能吸收煤氣燃燒的熱能后,再定向反射到爐內的鋼坯上,不僅有效減少煤氣消耗,提高加熱爐熱效率,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卑舨囊环謴S機械設備主任工程師周志軍介紹,經過改造的加熱爐煤氣節約率超8%,生產效率提升5%以上。
改造加熱爐是永鋼實打實、高標準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于每一項生產環節的生動實踐。 從2008年起,永鋼相繼投入2.3億元,建成兩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3.5萬噸,實現污水零排放;在大氣減排上,永鋼引進爐窯智能燃燒技術,減少燒鋼溫度偏差,提高煤氣燃燒效率,每年減少4700萬立方米煙氣排放……永鋼圍繞生產鏈配上凈化鏈,加快建設配置各生產環節上的凈化設備,強化污染處理能力,以實現超低排放。
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在處理排放環節的運用,為永鋼節能減排提供有力支撐。與此同時,永鋼還在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與生產制造的深度融合,構建實時互聯、柔性制造、高效協同的“智能制造”體系。2021年,永鋼“特種合金棒材全流程智能化改造升級項目”獲評“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各類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產品質量,更實現了生產能耗及碳排放的雙下降。
全面構建低碳技術創新應用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平臺,加快先進適用技術應用。
2021年6月,永鋼新開發的HRB400cE耐氯離子腐蝕鋼筋成功下線,首批50噸鋼材將被用于南通當地的沿海海岸工程?!斑@批鋼筋比一般鋼筋耐腐蝕性能要高1-2倍,生命周期延長1倍以上,可以有效降低普通鋼筋的用量?!庇冷摷瘓F產品研發中心主任屈小波表示:“控制鋼鐵行業碳排放最直接的舉措就是降低用鋼強度,對產品而言就是要研發高強高韌、耐蝕耐磨、長壽命的綠色節能型鋼材,控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降低鋼材的總消耗量?!?/div>
創新賦能,為企業節能減排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永鋼自主研發的多類免退火冷鐓鋼,每噸鋼材可為下游用戶減少碳排放超0.2噸;非調質鋼系列產品應用可節省30%-40%的零件制造能耗......2019年至今,永鋼已累計開發18個鋼種系列超130個新產品,其中,自主研發的預應力鋼絲及鋼絞線用熱軋盤條、非調質冷鐓鋼熱軋盤條、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等三款產品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
優質的綠色產品為永鋼的品牌贏得了廣泛認可。2021(首屆)鋼鐵工業品牌質量發展大會上,永鋼獲“綠色低碳優秀品牌”榮譽稱號。
全面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深化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積極營造低碳出行氛圍。
2021年4月,永鋼率先在蘇州地區投用了20輛電動重卡?!半妱又乜ㄟ\輸不僅將永鋼清潔運輸比提升至80%以上,更能幫助企業建立全流程超低排放物流體系,為永鋼爭創超低排放A類環保企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再添動力。”永鋼集團副總裁張劉瑜介紹,這批電動重卡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約115萬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20噸,相當于減少了1087輛私家車排放的二氧化碳。
自2019年以來,永鋼積極進行清潔運輸改造,先后新增了LNG自卸車輛、電動重卡等各類符合排放標準的運輸車輛、非道路移動機械共313輛。2021年上半年,永鋼完成有組織排放和清潔運輸方面的超低排放現場評估驗收和公示,成為江蘇省首批通過兩項超低排放認定的長流程鋼鐵企業之一,同年9月,順利通過無組織排放驗收。
多年來,企業相繼獲得“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氣候領袖企業”等認定。
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企業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目前,永鋼已設立了“碳達峰、碳中和”管理機構,建立碳排放監測系統和碳排放管理辦法及體系,實現對能源消耗、碳排放情況的實時監測、分析、預警。永卓控股總裁、永鋼集團總裁吳毅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努力扛起使命責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做好‘碳達峰’和‘碳中和’各項工作,助推企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div>
來源:永鋼集團
編輯:滕珊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