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耐磨材料的需求量甚大,僅冶金、礦山、電力等每年因磨損、磨蝕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400億元人民幣,市場每年需求近500萬噸關鍵耐磨件產品。”這是9月27日在山東泰安結束的2021年硬面技術經驗研討會上公布的數據。
本屆研討會由中國鋼結構協會粉末冶金分會硬面技術專業組主辦。會議的主題是堅持科技創新,促進企業發展,高效、優質、智能、綠色環保,提高設備、材料、工藝應用新水平。來自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沈陽工業大學、濟南韶新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海永言特種材料研究所、鄭州機械研究所等10多家單位的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了科研學術成果交流。
硬面技術是能夠獲得顯著經濟效益的一種新型的表面強化技術,是表面工程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機械零部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鋼鐵行業硬面技術發端于1992年,在吳溪淳、李獻璐等冶金部和鋼鐵研究總院的領導及專家的支持下,組建了歸屬于中國鋼結構協會粉末冶金分會的硬面技術專業委員會(后改為專業組)。冶金部曾向鞍鋼撥???00萬元建設硬面技術車間。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國家已經培養出了鞍鋼、首鋼、寶鋼、唐鋼、馬鋼、本鋼、邯鋼等等一大批硬面技術應用骨干企業,對連鑄輥、支撐輥、開坯輥、矯直輥、斗輪取料機、高爐溜槽、高爐襯板、燒結風機等使用硬面技術進行防護,減少磨損、損耗,提高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碳排放,效果顯著。同時,冶金系統把應用成熟的技術向礦山、電力、水泥、機械等全國各行各業推廣。各行業利用硬面技術的熱噴涂、堆焊、3D打印、金屬陶瓷復合等先進技術工藝所賦予的零部件材料表面耐磨、耐蝕、耐疲勞、耐輻射等特殊功能,提高了零部件的產品質量,延長了使用壽命,達到節約能源、節約資源的目的。
與會專家指出,硬面材料是硬面技術的核心,硬面材料的質量是硬面技術的生命。近幾年,金屬陶瓷復合鑄造技術已經成為耐磨鑄造的技術制高點。耐磨材料從傳統的高鉻鑄鐵、高錳鋼等向新型耐磨合金、硬質合金、鋼結合金、金屬和非金屬陶瓷應用方向發展,對零部件從傳統的修復理念向預防防護方向發展,其中鎳基、鈷基合金在氣門、閥門的應用已經成為預防護應用的典范。
與會專家算了一筆賬,現在市場每年需求近500萬噸關鍵耐磨件產品,僅從數量上看就是一個中型鋼廠一年的粗鋼產量,而每生產1噸粗鋼排放2噸二氧化碳,500萬噸粗鋼就是1000萬噸二氧化碳,因此深化推進硬面技術會助力鋼鐵行業實現超低排放,探尋低碳路徑,對確保國家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具有特殊的、切實可行的意義。 (柳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