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尹久紅 記者 孟祥林
試制出900兆帕~1000兆帕級超高強熱軋汽車結構用鋼,“系列在線熱處理珠光體道岔軌”項目獲2020年度中國鋼鐵工業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獎,成都材料院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上半年,鞍鋼集團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攀鋼研究院)捷報頻傳。
近年來,該院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發展,為國家戰略需要、攀鋼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科技支撐。該院負責人說:“唯有堅持改革,才能再創佳績?!眹蟾母锶晷袆訂右詠?,該院抓住制約發展的問題和關鍵環節,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較大突破。
項目收益分紅激發內生動力
2020年初,該院大膽嘗試在8個科研項目中推行項目收益分紅,即科研項目通過成果轉化,銷售收入利潤按比例給項目組成員分紅。2020年底,這8個項目團隊的職工如約拿到了分紅款。
項目收益分紅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了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改變了片面將論文、專利等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而且讓科研人員認識到,只有將成果轉化成真金白銀,才是科研的價值所在。這對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如今,此項改革產生的多邊效應正在凸顯:同行紛紛前來取經交流,有效促進了行業發展;外地高層次人才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加入該院團隊;外部收入得到同步增長,僅鈦合金精密鑄件系列新產品的研發就新增客戶3家,銷售收入再創新高;調動了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將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取得了攻克金屬鈦粉流動性控制技術難題、研制3D打印產品、推進納米二氧化鈦產線技術升級等成果。
此外,該院制定創新獎勵激勵體制,并設立創新成果、成果轉讓、專利及專有技術等專項獎勵,各項激勵機制有效提升了投入產出效益。2020年,該院重點項目完成率達到94%,科技創效10億元以上。
人才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攀鋼研究院把人才資源作為研究院第一要素,構建一流創新團隊。該院以國際視野和開放思維,不斷做大人才總量,做優人才結構。10年前,該院博士僅有4名,目前已有博士和在讀博士120余名、碩士240余名,高層次人才正成為科技研發的主力軍和生力軍。
據悉,該院積極營造良好創新環境,著力抓好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優化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精心培育人才成長的沃土,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
從2012年開始,該院就建立起技術研發序列與管理干部序列雙向互通機制,讓科研人員潛心科研,不必再走“官本位”的獨木橋。為讓技術人才快速成長,該院出臺一系列措施,如“壓擔子”“導師帶徒”“一人一師一圖一表”“揭榜掛帥”和簽訂崗位績效合同等,涌現出了鄒明、韓振宇、張軍等高精尖技術人才。
該院還加大對年輕人的培養力度,通過派年輕人到國家部委、四川省、攀枝花市等相關部門掛職鍛煉,到國內和國外高校做訪問學者等途徑,讓他們快速成長。韓振宇到攀鋼研究院工作僅3年,就被安排承擔重要項目研發,壓力變成了他成長的動力。工作16年,韓振宇在鋼軌研發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如今,該院40歲及以下青年人擔任項目負責人比例提高到59.8%,已成長為科技攻關的主力軍,某國家關鍵核心材料開發項目團隊平均年齡僅33歲。
科改示范行動促進發展
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也是高新技術競爭的關鍵領域。攀鋼研究院充分發揮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材料院)國家科改示范企業的綜合優勢,聚集各方力量,專注打造國家級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勇當釩鈦特鋼新材料產業創新創業排頭兵。
自2020年4月成都材料院正式入選國務院國資委204戶“科改示范企業”以來,該院創新創業動能被充分激發。以建立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和強化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為重點,該院聚焦科技前沿,培育新興產業,實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面推行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管理服務,大力推進項目負責制,鼓勵科技人員自主選題、自由探索,最大限度賦予科技人員學術和技術自主權;鼓勵引導科技人員堅持需求導向和前瞻引領,圍繞鈦及鈦合金材料、釩基功能材料、特鋼及高溫合金材料等前沿、戰略領域,潛心開展交叉領域基礎研究,努力打造釩鈦新材料原創技術策源地。
通過技術攻關,成都材料院圍繞關鍵核心材料研發和新興產業培育的技術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該院承擔的2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順利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7項進口替代新產品開發成功,高端絲材制備等多項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今年,成都材料院成功入選四川省高價值專利育成示范中心,為培育“隱形冠軍”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服務攀鋼產線,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助力轉型升級;服務攀西釩鈦資源綜合利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實現綠色、智能化生產;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研究院的目標、使命和價值所在?!迸输撗芯吭贺撠熑吮硎?,今后該院還將繼續堅持以市場化改革為方向,堅持改革活院,強化科研體制機制革新和創新效能提升,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優化資源配置,搭建一流創新平臺,實現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服務國家發展需要,推動攀鋼高質量發展。
《中國冶金報》(2021年10月12日 06版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