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曦
8月20日,在鞍鋼集團本鋼“企業文化典型經驗學習基地”揭牌儀式上,遼寧省企業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于佐玉說:“本鋼的企業文化工作在遼寧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算是起步較早的,且基層生產廠礦文化建設很有特色。鞍本重組后,本鋼人主動作為、守正創新,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文化答卷?!?/div>
10月15日,是鞍鋼集團本鋼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3周年之日。3年來,新本鋼在鞍鋼集團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力融入鞍鋼企業文化。過程中,本鋼企業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新進展、新成果,成為遼寧省及東北地區首家獲全國“企業文化典型經驗學習基地”稱號的企業,在推動鞍鋼集團實現新的文化跨越、文化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守正之心占據宣傳主陣地
鞍本重組后,本鋼從創新方法、抓活載體入手,拓寬渠道、搭建平臺,面向全體干部職工積極傳播弘揚鞍鋼的企業文化。
本鋼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內在作用,以全面提升企業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為遵循,打造組織嚴密、運轉高效、聯系廣泛、充滿活力的文化宣傳體系,以企業文化加速推進企業管理。
通過將新鞍鋼內涵、“鞍鋼憲法”、《鞍鋼集團文化憲章》等納入各項培訓、宣傳、活動中,本鋼凝聚起上下共同推動企業文化融入鞍鋼企業文化的強大力量,從政治、思想、理論、情感等各方面推進廣大職工對鞍鋼企業文化的認同。
同時,本鋼還通過各類媒體平臺廣泛宣傳展現鞍鋼集團鮮明價值理念的英模故事、紅色故事、創業故事、擔當故事,用典型榜樣激勵職工,引導廣大干部職工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積極投身于新鞍鋼建設的各項工作。
“活”的舉措、“家”的氛圍、“心”的印記……3年來,本鋼通過深入宣傳鞍鋼企業文化,塑造新本鋼人的鞍鋼基因,推動全體干部職工深度融入鞍鋼集團,形成與鞍鋼心靈契合、目標融合、同向同行的“一條心”思維。
以創新之策凝聚發展活力
3年來,在本鋼AAA級景區花園式工廠內,關于鞍鋼企業文化理念、新鞍鋼內涵、鞍鋼文化憲章的展示隨處可見,這是本鋼不斷創新以合促和、以和促融的工作縮影之一。
隨著鞍本重組工作不斷推進,本鋼決策層深刻認識到,高度的文化認同、統一的文化引領是推動文化融入、深植價值觀、釋放文化力、激發動力源的根本。為此,本鋼全力把文化優勢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創新優勢、管理優勢、經營優勢和科學發展優勢。
“鞍本重組后,我們讓‘制造更優材料創造更美生活’‘成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鋼鐵企業集團’化為本鋼全體干部職工認同的使命與愿景?!北句擖h委宣傳部企業文化工作負責人說。
在企業文化宣傳的新媒體建設工作中,本鋼使新媒體傳播快、覆蓋面廣、形式靈活等優勢在企業重組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得到了廣泛肯定和認同。
通過高位推動,本鋼唱響文化融入的“重頭戲”,經過3年多的實踐與探索,已經形成了從重組過渡到重組整合,再到融入創新的一套成熟做法:
“跟著郭明義學雷鋒”“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鞍鋼”“黨旗引領紅色鞍鋼”等活動在本鋼激發了干部職工及時響應鞍鋼集團黨委號召,時刻與黨同心、敢為“國之大者”的堅強斗志。
完成本鋼文史館、本鋼文史館礦山館建設,組織實施鞍鋼與本鋼兩地工業文化旅游互動,全面實施新入職職工企業文化培訓等,切實讓共同的文化家園和英模文化成為建設新本鋼的堅強堡壘和精神支柱。
開展“同一個鞍鋼 同一個夢想”主題文化展及鞍本重組一周年圖片回顧展、慶祝鞍鋼集團本鋼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兩周年書法美術攝影短視頻展、“走進新國企”系列新聞報道,凝聚本鋼上下共同推動文化融入的強大力量,推動文化融合提檔升級。
構建“質量文化”,提出《本鋼質量、服務“七條鐵律”》;打造“精益文化”,踐行鞍鋼集團新時代“鞍鋼憲法”精神;實施“廉潔文化”“安全文化”“人才文化”“創新文化”……以實踐案例使本鋼文化建設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譜寫出新的時代華章。
讓文化成為企業發展的永續動力
文化是企業的軟實力,是企業持續發展壯大的寶貴動力源泉。企業重組之所以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融合。
鞍本重組3年來,本鋼通過積極融入鞍鋼企業文化,引導職工在情感上形成共鳴、在理念上達成共識,形成強大的文化自信,促進了企業發展。
本鋼的成功實踐再一次證明,企業文化建設是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工程。
3年來,本鋼深知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既要著眼長遠,為企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動力,又要立足當前,為解決企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供支撐。未來,本鋼各級企業將繼續注重把企業改革發展的新問題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新課題,積極探索企業文化建設的新領域、新途徑和新方法,充分發揮企業文化在企業改革發展和生產經營中的重要作用;在推動企業文化建設落地生根上下功夫、在拓展企業文化建設領域上下功夫、在促進企業文化建設深植上下功夫,讓文化成為企業的內在支撐和永續動力。
《中國冶金報》(2024年11月13日 03版三版)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宋玉錚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